與 Google 暢談 Chrome 操作系統, HTML 5 以及 Web 的未來(上)

這是 Ars Technica 的記者 Jon Stokes 與 Ryan Paul 對 Google Chrome 操作系統的項目工程師 Matthew Papakipos, 公共關系部的 Eitan Bencuya 做的一次訪談,談到了 Google Chrome 操作系統的孕育,現狀與技術,談到了 HTML 5 以及未來的 Web。這是第一部分。

訪談中主要談論的話題包括:

  • Chrome 操作系統是什么時候以及如何孕育的。
  • Chrome 操作系統與 Android 的關系。
  • Google 如何在“云” 中處理象 Windows 操作系統中遇到的諸如 OLE, 注冊表之類的問題。
  • Chrome 操作用戶的目標用戶是什么。
  • 手機和電腦之間的契合。
  • Chrome 操作系統的細節問題,比如本地程序的執行,安全以及UI問題。
  • Chrome 操作系統內置媒體播放器的意義。

訪談者與被訪談者名字及簡稱:

  • JS - Jon Stokes
  • RP - Ryan Paul
  • MP - Matthew Papakipos
  • EB - Eitan Bencuya

Chrome 操作系統是如何孕育的,它將何去何從

JS:

我想了解這段淵源,你們當初是計劃好要做這件事,還是無意中開始的,你們是醞釀好了的?

MP:

Eitan,這個我可以談多少?(譯者注:Eitan 來自 Google 的公共關系部門)

EB:

如果你看過我們7月份有關 Chrome OS 的博客文章,以及 2008年9月關于 Chrome 瀏覽器的博客文章,會發現他們很相像,本質上是一回事,在做 Chrome 瀏覽器時,我們認識到,每個人都在網上泡著,因此,我們希望在里面加一些操作系統的感覺,Chrome 里有個任務管理器,這就是我們的思路,但直到今年,我們才讓工程師們開始 Chrome OS 的開發。

MP:

是的,我們直到今年才開始編寫代碼,但確實,我兩年前來 Google 時就想到了這個,為什么 Google 不能開發一個消費級操作系統?但我知道我們中多數人都覺得這不太可能,然而有趣的是,市場在這方面的需求比我么想象得更迫切。

部分原因來自上網本現象,如果上網本沒有發展起來,我們還停留在筆記本上,我們可能不會這樣。上網本之謂“網”字其實有點名不副實,上網本與“網”沒有關系,他們只是更小巧的筆記本,然而有趣的是,它們一開始就被命名為與“網”,與 Web 有關。

我想這可能與人們對這種設備的使用習慣有關,人們買來上網本,主要用來使用瀏覽器上網,你不會在上面安裝 Photoshop 或 Outlook,它太便宜了,不值得在上面安裝昂貴的軟件。

JS:

對。上網本說明瘦客戶端并不必要,縮減版的筆記本也不錯。

MP:

... 輕便電腦。

JS:

是。

MP:

但它們仍然是真正的電腦,只不過不是那種可以用來做大量工作或玩游戲的電腦。

另外,CPU 開始趨向低功率化,它們很酷,不管是 X86 系列還是 ARM 系列,我個人對 ARM 的速度感到驚訝,這也是我對上網本感到興奮的其它原因,低功耗電腦。

我們現在的電腦并不討人喜歡,你把它放在膝蓋上開始工作,不一會兒,它開始滾燙,電池也很快用完,而那些新的低功耗電腦充一次電可以用8到10小時,他們沒有風扇,很涼,很安靜。

JS:

我們很多人只使用筆記本,事實上,我只使用我的 MacBook Air,然后外接一臺30“的顯示器,但只在處理亂七八糟的電子表格時才這樣做。

MP:

但你會發現必須這樣做,因為你覺得這樣方便,我自己也是整天插著筆記本在用。

EB:

你還得整天帶著那個不輕的電源適配器。

MP:

是啊,這個周末我就遇到這樣的趣事,我給我父親看我的一個 Chrome OS 便攜機,我跟他說,你從房間幫我拿過來,他拿過來之后順便把電源也插上了,我說,老爸,這是上網本,不用老插著電源的,這很說明問題,人們總是覺得不插電維持不了多久。

Chrome OS 的目標市場

JS:

誰是上網本的目標用戶?那些希望買到小巧的 Windows PC 的人,還是那些希望能連上互聯網,不拘什么系統的人?

MP:

那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區別?

JS:

有一個現象,有些人買了上網本后退貨,因為他們發現上網本做不了所有的工作,他們事實上是喜歡買到一個便攜的 Windows 機。

MP:

JS:

...恰好又是一種可以很便宜運行 Windows 的方法。比如我的內弟是個醫生,他希望在每個病室都有一臺電腦,這樣就不必將電腦搬來搬去,后來他從百思買買了個上網本,發現這正是他需要的,對他來說,上網本是一個可以低價運行 Windows 的方式。相反,我的太太是另外一種人,她用 Macbook Air 作為 Internet 客戶端,上 Google Map 和 iPhoto。

MP:

剛剛過去的圣誕節,上網本收到很多退貨,他們從促銷廣告和包裝上看不出他們要買的機器沒有預裝 Windows,他們拿回家之后,習慣性地安裝 Photoshop 和 魔獸,發現裝不了。因此,我們在推出 Chrome OS 機器的時候,必須明確告訴用戶,他們要買的機器里面沒有 Windows,如果你要安裝 Photoshop 或魔獸,你應該買 Windows 工作站。

但這很不容易,我們還沒研究透,我們需要很清楚地讓用戶知道他們買的機器不能安裝 Photoshop 和魔獸,而是 Web 專用的機器。Google 是個有趣的公司,經常有人問,你的目標市場是什么,用戶基礎是什么,但我們并不這樣想問題。

EB: 我們的用戶是那些經常使用 Web 的人。

JS: 我的問題是,你們或你們公司的部門是否有人在做市場分析?

MP:

在 Google 我們并不那樣想問題,那些都是人造的偽科學,我們更喜歡快速解決問題,我們拿給200個人看,看看他們的反應。我們現在有225個人在使用這種機器,我們發現他們中很多每周都在用,我們不知道為什么,但喜歡看到這些。

我們很注重數據,我們做一些嘗試,就衡量一下結果,每天我走進辦公室,都看看那些圖表,如果上升了,就很高興,如果下滑,就會擔心。

JS:

我能想象它是如何被使用的,比如在客廳看電影,我們很想看看這個演員還演過什么電影,于是我們上 IMDB,這樣一個機器是很不錯的。

MP:

正是。我就是這樣,我有三臺電腦,一臺在廚房,一臺在臥室,一臺起居室,我們經常隨時打開一臺,查點東西再關掉,整個過程不超過45秒,這很厲害,因為這正是你需要的,你和人聊你喜歡的明星,他的名字叫什么來著,于是你隨手打開上網本查一下。

一個有趣的現象是,我現在不喜歡使用手機了,有時候,手機并不快,尤其是發郵件或查聯系人,如果我要發一個四句話的郵件,我發現,打開 Chrome OS 上網本,發送,再關機要比使用手機更快。

手機和電腦的接合

JS:

我想到這樣一個問題,什么是 Chrome OS 機,一個減縮版的電腦,還是加強版的手機,因為我們知道,現在手機也是一種 Internet 終端了。

MP:

一個帶鍵盤的手機。

JS:

從某種程度來講,是這樣。一個帶真正鍵盤和屏幕的手機,但沒有語音,不過這沒什么,人們并不介意。

MP:

Google Talk 可以通語音,甚至可以撥打固定電話,我使用 Google Talk 和我母親聊天時,說,我們語音通話吧,真的就可以語音通話了。

JS:

這帶來另外一個問題。我知道 Sergey 曾對此做過評論,關于 Chrome OS 和 Android 未來的合并,如果有一天,Android 硬件發展到足夠強大,能實現 Chrome OS 的所有功能,我們還需要 Chrome OS 嗎?

MP:

是,這個還不很明朗,我們現在急于做的,是盡快把它做出來,并不太關心外界的疑惑。

EB:

我覺得你一語中的,關于電腦和手機的接合,Sundar 在大會上曾講過,我們現在處在一種融合風暴中,計算機正越來越小,越來越移動化,而手機正越來越強大,它們有一天會在某個點相遇,想想 HTML5,上網本和所有這些東西,這很有道理,我覺得 Sergey 也是這個意思。

MP:

有人講,有一天,我們將只擁有一種設備,它無所不能,我們可以用它打電話,或者坐在桌子旁,連上見鍵盤和顯示器當電腦用。

我有點懷疑,有時候,我確實會坐在桌旁使用筆記本,有時候,也會坐在一臺笨重的電腦旁做更復雜的事,那比手機好用得多,至少在20年之內是這樣。

所以我覺得,我總需要多種不同的設別,或許我們將使用平板電腦或其它古怪的玩意,游戲機,我不覺得它們明天會消失,他們或許是我們的另外一種電腦。

JS:

游戲機確實是一臺很棒的電腦,它是我家中最好的機器。

MP:

它也是最不靈活的,這是它的哲學,保持簡單就好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瀏覽器也這樣,提供簡單的瀏覽體驗,雖然功能有限,但很好用,正是我們所需要的。

本文國際來源:http://arstechnica.com/business/news/2010/01/chrome-os-interview-1.ars/
中文翻譯來源:COMSHARP CMS 網站內容管理系統官方站





評論
...
發表評論


用戶


評論(不超過1000字)


 2 x 4 = ? 請將左邊的算術題的結果填寫到左邊的輸入框  


  發送給朋友| 打印友好
7 x 12 小時服務熱線
0532 - 83669660
微信: comsharp
QQ: 13885509
QQ: 592748664
Skype: comsharp